從偶像男孩到800人團隊的領航者,阿緯(劉峻緯)用了十年走完這段轉身。從舞台走進餐廳後場,不靠光環,靠的是每天凌晨兩點下班的真功夫。十年創業路,他將「點點心」做成年營收破十億的餐飲品牌,他告訴自己不只當副業,而是寫下人生第二章的主場。
延伸閱讀:【美食經濟】專訪here京都咖啡店創辦人山口淳一:為何選在台南開店?
原來我們真的一起長大
Source:Channel V
在手機還是稀有物件、網路還不是家家都有的年代,千禧世代的青春,是靠電視一格一格堆疊而成。那時候,電視時刻表還得翻報紙,娛樂選項不多,但每一部偶像劇、每一首片頭曲、每一個綜藝橋段都刻骨銘心。周杰倫的《稻香》正火紅,S.H.E的專輯一張接一張,還有一群穿著校服、青春無敵的少年少女,黑澀會美眉和棒棒堂男孩,在螢光幕前定義了「青春」的模樣。或許對於我們他們不只是偶像,更像是從MV、簽唱會一路走進我們生活的存在。直到今日,在港式餐廳點點心的店裡,當我們見到這位從男孩成為創業者的阿緯,不禁笑著脫口:「我從小看你長大。」他微笑回應:「是我們一起長大。」
延伸閱讀:【美食經濟】日本百年壽喜燒「今半」11天快閃台北全部秒殺!第三代傳人專訪曝來台展店計畫
從紅勘走進廚房
Source:Bella儂儂
曾經,他在紅勘舞台上揮灑青春;十年後,站在蒸氣氤氳的廚房裡,默默觀察著一籠籠燒賣是否熟成。阿緯,從偶像團體「棒棒堂」成員,到今日成為緯豆集團CEO,這場轉型並無戲劇張力,只有面對現實的勇氣與堅持。當年微風信義剛開幕,點點心在台灣的首間門市也選在此落腳。他與太太一同駐店,日以繼夜地在僅2、3坪從餐廳劃分出的小空間裡打拼,那裡既是辦公室,也是臨時休息的角落。「早上七點來,半夜兩點走,我什麼都不會,連點餐機怎麼設定都要問人。」他直言不諱。當時團隊加上他與太太僅有四人,如今已成長為橫跨近30家門市、800名員工的集團。他說,這不是靠運氣,而是一路跌撞中,學會如何當一個真正的老闆,他不只是掛名,而是全權承擔成敗的那個人。
延伸閱讀:【美食經濟】MUME連續8年拿下亞洲50大餐廳!專訪創辦人Richie:「對美食沒有包袱,也不需要妥協」
點點心,是從「喜歡」開始的商業邏輯
Source:Bella儂儂
十年前點點心的引進,源自一次次平凡的香港旅行。離開棒棒堂後,阿緯長期往返香港工作,與太太一次在當地用餐後他突發奇想:「如果這品牌來台灣,會怎樣?」後來這個念頭變成行動。他看重的不只是口味,更是品牌模式的可複製性與連鎖潛力,菜單集中、成本易控,這是理想的系統化經營對象。回顧起這幾年的餐飲市場蛋塔、黃金比例的檸檬茶、髒髒包,再到最近一家接著一家開的酸菜魚,從一開始他就明白自己要的是能撐十年以上的品牌,而非曇花一現的爆款。他強調:「爆紅可以被理解,紅得很稀奇、很有趣,自然有關注、有話題,但不能天天吃,下一餐還是得回歸理性。」因此他給定義點點心的定位:「我們不是只賣點心,也能讓人聚餐或坐下來杯茶,我們很彈性提供多元的選擇。」
靠逆風起飛,不是等待好天氣
Source:Bella儂儂
創業之路如同攀登,疫情則是突如其來的落石雨。創業初期原訂每年展店一家的目標,卻碰上全球疫情衝擊,營收驟減至原本的一成。「我們不能坐以待斃,逆勢開店是我們唯一出路。」他回憶當時心中無數次動搖,堅持不裁員與高度彈性的營運決策,度過餐飲最寒冷的那幾年。許多品牌陸續收掉分店,但他卻選擇逆勢而行「開店拉高營業額,雖然只能外帶,但這是當時唯一不會賠錢的方式。」他果斷收掉經營困難的品牌,包括當時紅到不行的「太興」,會選擇不砍掉點點心不是有留戀,他補充道:「點點心在疫情期間表現特別穩定,損耗遠低於茶餐廳,我們當時評估認為這就是值得發展的。」事實證明是對的,疫情過後的市場反彈如壓縮彈簧反彈般猛烈,「靠疫情時開的分店累積人氣,解封後,大家終於出門吃飯,每天都像過年一樣熱鬧。」他說,那段時間也同步優化中央廚房流程,把耗損壓到最低,在逆境中學習成長。
在信義區做出自己的戰場規則
Source:Bella儂儂
大多數餐飲品牌視百貨租金為畏途,但阿緯卻選擇正面迎戰。他認為商場擁有數據透明、人流穩定的特質,適合打造可衡量且穩定複製的營運模式。尤其在疫情期間,他看準下跌的租金條件與抓準人脈,大膽持續插旗。而他最關注的是百貨密度超越東京的信義區市場,短短三公里內多達十幾間百貨,是全球少見的高競爭場域,他說:「品牌能見度很容易被稀釋,我們即將在信義開出第二間店,這就是我們要突破的關鍵點,提升市占,整體客流會跟著增加,我覺得客人不見得會變少。」市占率不是品牌價值的附加品,而是生存條件本身,「做餐飲不是比開幾間店,是看你有沒有營運能力支撐這些據點。」
比熊還快,才活得下來
Source:Bella儂儂
「這就像在山裡遇到熊,不需要跑第一,但一定要比別人快。」阿緯以此比喻餐飲業面對缺工的殘酷現實。他在五年前便預判人力短缺將成為常態,因此提前進行制度調整:細分工作流程、建立資訊中心、強化中央管理,同時下放決策權,讓現場主管與夥伴有更多自主空間與成就感,「很多企業等到人出不來、錢賠進去才開始調整,早就太慢了。」他強調,制度改革的目的不是為了節省人力,而是讓每位員工更有效率、更有歸屬感。「你要讓員工願意留下來,不只是給薪資,而是給他們一個可以發揮的舞台。」除了調整組織結構,他也不忘提醒團隊帶人要帶心,「不是每個人都願意長期待在餐飲業,但至少在這裡,他們可以學會一套方法,感覺被尊重、有價值。」在這樣的文化之下,即便面對缺工潮,他也能穩住核心團隊、持續擴張步伐。
豬大師,是品牌的靈魂角色
Source:Bella儂儂
不只經營一家餐廳,更經營一種想像力。他為點點心打造出擬人化角色「豬大師」,讓品牌不只是口味上的記憶,更是有情感的連結「港點要好吃,也要好玩。」他說,消費者早就不只看味道,而是整體體驗。不同市場有不同偏好,「香港人最愛蝦餃、燒賣,韓國人愛小籠包,台灣人則瘋好吃也有去的豬仔流沙包。」他選擇用IP角色連結這些差異,讓品牌有個可愛又鮮明的代表。「爆紅不能靠單品,華人市場的主體還是那七大菜系。」因此,點點心的核心不只是潮流,而是耐吃、能持續吸引回訪的實力。「我們把主力客群鎖定在25至35歲這群重視體驗的年輕人,打造出可被喜愛、也能長期支持的飲食品牌。」
不是副業,是我真正想做的事
Source:Bella儂儂
不少人將藝人創業視為退場後的備案,但對阿緯而言,這是主場。當年為了談下點點心代理權,他親自飛香港十次以上、不斷打電話追蹤進度,最終才成功見到品牌創辦人。他不是掛名投資人,而是親上火線監工、盯流程、做市場調研的創業者。十年後,他的成績單寫著:年營收破10億、近30家店、800人團隊。這一切不是副業,而是他的主業,也是他的人生轉彎。「如果朋友想把開餐廳當副業,我會叫他去買台積電,至少還可能賠少一點。」他說得毫不留情。「藝人只是一種工作,不紅了又怎樣?很多人被名氣綁住,但我不想再依賴那一套。」他曾深刻體會,自己20到30歲那段最精華時期被娛樂圈保護著,一離開才發現自己和社會脫節了。「當你親自走出來,才知道自己什麼都不會。」他坦言,那也是他真正意識到該轉行、該為自己創造第二人生的時刻。
加入Bella LINE@ ,成為儂粉每周五抽時尚小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