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時,不是我們不夠努力,而是心底有個聲音在悄悄否定自己。近期社群上「不配得感」成為心理健康討論的焦點,不少人分享自己在職場、人際或感情中,總覺得自己「沒資格擁有好事」、「不值得被善待」。這種感受,不只是情緒上的低潮,而是一種更深層的自我懷疑,從根源處侵蝕自信。究竟為何會產生不配得感?又有哪些跡象值得我們留意?以下整理6大常見症狀,帶你認識這種不算少見的心理現象。
延伸閱讀:為何初戀總是難忘?從心理學「蔡加尼克效應」看愛情:人們對「未竟之事」有著更深刻的記憶
不配得感症狀 1:
自我價值感偏低
Source: Pexels
「我沒有那麼好」、「他們只是客氣」——這些話常是低自我價值的外顯表現。不配得感的人常低估自己的能力與成就,明明做得不錯,卻總覺得「只是運氣好」。在評價自己時過於嚴苛,認為自己比別人差,甚至會質疑他人對自己的肯定是否出於真心。這種思維久了,容易成為自我實現的反效果,讓人不敢追求更多、更好。
延伸閱讀:完美主義者當心!你可能中了「冒牌者症候群」,總覺得成功是僥倖?4步驟助你擺脫焦慮循環
不配得感症狀 2:
不敢主動爭取機會
Source: Pexels
在工作或生活中,明明有機會可以表現,卻常退讓給別人,不是因為謙虛,而是內心深處覺得「我沒有資格」。不配得感使人錯失本應屬於自己的機會,無論是升遷、被愛,甚至只是站出來說一句自己的想法。對這類人來說,前進一步總是太遠、太冒險。
延伸閱讀:聽過「安慰劑效應」嗎?「心想事成」是真的!從身體健康到自我成長:只要真心相信,事情就會朝其發展
不配得感症狀 3:
過度需要他人肯定
Source: Pexels
需要肯定本是人性,但當這成為唯一評價自己的方式時,就容易掉入不配得感的迴圈。這類人常依賴他人的回應來確認自己的存在價值,缺乏內在自我肯定的力量。當外在讚美不足,就容易陷入焦慮與否定自我,甚至懷疑自己「是不是又做錯了什麼」。
延伸閱讀:「吸引力法則」2025年還適用?向宇宙許願的8大步驟:撰寫感恩日記、構築未來藍圖,「心想事成」有跡可循
不配得感症狀 4:
習慣性自我否定
Source: Pexels
「這不是我的功勞」、「我只是剛好在場」——這類語句是典型的不配得語言。即便成功了,也會急著推卸功勞,彷彿一旦承認自己的能力,就會顯得驕傲或虛假。這種習慣性自我否定,其實是內在深層的不安全感作祟,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,但長期下來也會消磨掉真正的自信。
延伸閱讀:從心理學理論「破窗效應」看愛情!小矛盾為何成為分手主因?「這樣做」才能讓感情健康長久
不配得感症狀 5:
容易在關係中退讓
Source: Pexels
在感情中,這種人常常不敢表達自我需求,深怕「我要求太多」或「我會被拋棄」。即使對方做錯,也會選擇隱忍,甚至反過來自責「是我太敏感」。不配得感讓人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溫柔對待,因此甘於處在不對等的關係中,久而久之也無法建立起真正健康的親密連結。
不配得感症狀 6:
害怕成功與幸福
Source: Pexels
最弔詭的是,不配得感不只「低估自己」,甚至也抗拒幸福。當好事發生,反而會感到不安,覺得「這太美好了,不可能是我的」,或是「之後一定會有什麼壞事補回來」。這種對幸福的懷疑態度,其實是一種自我防衛機制,但也可能讓人不敢真正擁抱人生的高光時刻,最後變得越來越不幸。
如何消除不配得感?
相信自己值得
Source: Pexels
不配得感並不是一種病,而是一種潛藏於成長歷程、社會環境與個人經驗交織下的心理狀態。它不是不能改變的命運,而是一種可以被看見、被理解,進而被療癒的感受。若想積極改善這種心態,不妨從每天練習對自己說一句「我值得」開始。因為你不是「剛好」被愛,也不是「僥倖」成功,而是值得被珍惜、被看見的一個人。
加入Bella LINE@ ,成為儂粉每周五抽時尚小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