辦公室懶人減肥法!減重醫師推「加法飲食」不靠節食也能瘦

辦公室懶人減肥法!減重醫師推「加法飲食」不靠節食也能瘦

  • #減肥
  • #瘦身
  • #蔬菜
  • #懶人減肥
  • #減肥菜單
  • #減重飲食

為何減肥總失敗?過去我們認為少油、少鹽就是減肥的不二法門,減肥醫師李思賢透過與綠藤生技旗下高營養蔬菜品牌「一寸鮮」研究提出嶄新觀點:減肥並非全然禁慾,關鍵在於策略性地「加」入好食物與調整進食順序。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「加法飲食三原則」,帶領各位上班族在辦公室就能擺脫減肥困境。   

懶人減肥法「加法飲食」怎麼吃?
  • 盲點1.少油脂、少鹽不一定健康
  • 盲點2.越減越肥的主因是「罪惡感」
  • 盲點3.減肥也能吃甜食
  • 「加法飲食」第一步:選擇好的食物
  • 「加法飲食」第二步:進食有順序
  • 「加法飲食」第三步:喝水利循環

  

減肥盲點1.少油脂、少鹽不一定健康


Source:MART PRODUCTION@Pexels

當代飲食風潮中,「刻意限制」的概念儼然成為一種主流的健康敘事。「減法原則」一直被廣泛視為體重管理的不二法門,如:減少糖分、減少油脂、減少調味、減少加工、減少澱粉、減少飲酒等。減重醫生李思賢精闢地指出:「減重的挑戰性主要來自於『被剝奪感』和『罪惡感』的雙重壓力,一旦被禁止吃某項食物,被剝奪感可能會激發更強烈的慾望。」

    

減肥盲點2.越減越肥的主因是「罪惡感」

Source:Beyzaa Yurtkuran@pexels

食物禁令受到壓抑,反而會以更強烈的形式爆發,使得原本旨在控制食慾的限制,最終可能適得其反,偶爾的「破戒」行為往往會引發強烈的負面自我評價,就是所謂的「罪惡感」。這種負面情緒不僅無助於長期的飲食控制,反而會陷入「補償性進食」的惡性循環,進一步阻礙減重目標的實現。因此,如何在追求健康體態的過程中,避免落入「限制>剝奪>罪惡>補償」的心理陷阱,以免減肥不成反增肥。

  

減肥盲點3.減肥也能吃甜食


Source:Lina Kivaka@Pexels

李思賢醫師透過血糖監測研究的實證數據,他觀察到在傳統認知中應被限制的「高享樂性食物」(如高脂肪、高糖飲食)攝入前,若能策略性地優先納入富含膳食纖維及營養素的食物,將能產生顯著的生理調控作用,從而減緩餐後血糖的急劇升高。隨著富含纖維的健康食物攝入頻率的增加,腸道菌群的組成可逐步優化,進而影響食物偏好。換句話說,想克服短期減肥後復胖的問題,餐前吃纖維食物比較更能養成吃不胖的體質。

    

「加法飲食」第一步:選擇好的食物

Source:Muhammmet BAYRAM@pexels

李醫師分享到「加法飲食三原則」第一步「選擇好食物」在日常社交情境中,美食的誘惑無處不在,此時應優先考量對健康有益的選項。例如,面對零食的選擇,應將目光投向營養價值更高的堅果與黑巧克力,而非充斥著精製糖的糖果或蜜餞。而在正餐上,則應強調「原型食物」的攝入,如慢燉的雞湯、富含蛋白質的燉肉、新鮮的炒時蔬以及充滿生命力的芽苗菜。相較之下,應避免高度加工的食品,例如油炸年糕、香腸或各式加工火鍋料。

    

「加法飲食」第二步:進食有順序

Source:Chu Chup Hinh@Pexels

第二步「進食看順序」 我們不必為了健康放棄所有美味佳肴,關鍵在於飲食的順序「蛋白質→蔬菜→碳水化合物→水果」。優先攝取對身體益處良多的食物,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雞蛋與海鮮,以及營養密度極高的十字花科蔬菜,如青花椰苗、芥蘭菜、青江菜等。先行攝入的蛋白質與高纖蔬菜能夠帶來更強的飽腹感,有助於控制後續高熱量食物的攝取量。同時,膳食纖維也能延緩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,穩定餐後血糖波動。

       

「加法飲食」第三步:喝水利循環

Source:jack atkinson@unsplash

第三步「喝水利循環」足夠的水分不僅能促進新陳代謝,幫助身體有效排除過多的代謝廢物,對於維持消化系統的順暢運作也至關重要。每日應確保至少攝取2,000毫升的水分。若能將此補水習慣與溫和的運動相結合,輕鬆的超慢跑或飯後散步,更能有效地提升新陳代謝速率。這些看似簡單的生活習慣調整,卻能在無形中為身體提供強有力的支持,幫助我們在大吃大喝的同時,也能最大限度地減輕飲食放縱可能帶來的負擔。

       

加入Bella  LINE@ ,成為儂粉每周五抽時尚小禮

加入好友

cover
做自己,最時尚
DARE TO BE YOURSELF.
DARE TO BELIEVE.
Bella Logo black
Newsletter
訂閱我們的電子報,每週收到潮流時尚美容觀點
Social
Be our friend
加入 Bella 儂儂會員,可搶先試用體驗我們提供的產品
COPYRIGHT © 2025
NONG-NONG GROUP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