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到了 9 個關於 #自我覺察 的文章
那些你認為有毒的關係、阻礙兩人的關卡,是不是一直陷在的「指責、受害、拯救」的惡性循環當中?但,當你開始試著覺察時,就有機會開始改變。
最近的你過得都還好嗎?這兩、三年來因為疫情,或多或少都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型態,可能是移動上受到了限制,也可能是上班上課從實體轉為遠端。某個層面來說,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減少,有更多時間與自己相處。而這樣的時刻,對我來說,常常是慌張無力的,因為內在的情緒、未知的紊亂,沒有任何藉口可以逃避。
活在世界上,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能夠理性一點、客觀一點。許多人也會勸我們應該要三思而後行、多思考後再做決定。但心理學研究卻告訴我們,要達到客觀、達到理性,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。甚至很多的心理學研究都讓我們了解到,人本來就是很主觀的生物!今天推薦這本《圖解認知偏誤》,封面就寫著「人類並不理性」,因此要我們「打破慣性偏見,建立強大思維」。然而,人真的能夠沒有偏見嗎?其實看了這本書之後,我覺得我們能做的只是「看見自己會有的某些偏見」,而不是「消除自己的所有偏見」。
面對現實的社會,我們總習慣掩藏自己,但內心的自己你還記得嗎?趕快跟奧斯老師一起來看看,你心中擔心畏懼的是什麼?並且調整好自己的狀態,繼續迎戰生活吧!
我們都知道杞人憂天沒有用,卻還是無可避免?神經科學家「賈德森.布魯爾」提出了從戒除習慣、化解焦慮的辦法,第一步就是觀察自己的焦慮脈絡、畫出「習慣迴圈」。
事情總是要拖到最後一刻,才匆忙地在最後時間去完成,明知道繼續「拖」下去,事情也不會解決,但就是沒有動力去做,「拖延症」幾乎已經成了現代人最常犯的毛病,今回帶你來看你的拖延症嚴重到什麼程度了!
不用通勤、化妝、與同事社交、保有工作自主性,遠端工作看起來好處多多,然而不少被迫遠端的人卻仍會感到無所適從,不僅工作細項要溝通清楚、生活上更要能夠自處,該如何提升工作效率又能平衡生活?
每當你覺得生活有點辛苦,每當你對生命感到沮喪,走出門去,抱一抱樹吧!療癒的抱樹心理學,擁抱它的時候,你的身體正在產生這些變化。
兩個相愛的人走進婚姻,帶著各自原生家庭的習慣與未曾表達的期待共結連理,但婚姻生活卻不如童話故事的結尾簡單,從戀愛到共同擁有家庭,雙方都需要投入更多心力來維繫家庭與經營感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