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尼可拉斯專欄】《黑豹》重燃「非洲未來主義」,如果妳還覺得他只是部英雄片那就錯了

【尼可拉斯專欄】《黑豹》重燃「非洲未來主義」,如果妳還覺得他只是部英雄片那就錯了

  • #B-insider
  • #電影
超級英雄電影最怕角色拖拖拉拉心理戲一堆影響節奏,《黑豹》(Black Panther)完全沒有這個問題,每個人都死的適得其所、乾乾淨淨。


Michael B. Jordan飾演的Erik Killmonger絕對是marvel電影裡最恨不下去的反派,他和T'Challa(Chadwick Boseman飾)之間的衝突有點像是《美國隊長3:英雄內戰》裡鋼鐵人和美國隊長的關係,因為理念不同而從內部分裂,當然背景和目的並不相同,但因內部衝突勾勒出來的正反派自然「壞人不會那麼壞」,觀眾可以體會反派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,便很難對任何一方產生反感,而《黑豹》的Erik Killmonger一角更是此種反派寫法的翹楚,角色立體動機又完整,最後退場更比正派還像英雄,刻劃得太過成功。

黑豹

個人認為看超級英雄電影劇情不是首要之重,重點在於整體技術上匯整出來的觀影感受是不是愉悅,有沒有驚喜。《黑豹》不只爽,更讓我驚艷。


最喜歡的技術環節是配樂,和導演Ryan Coogler長期合作的瑞典籍配樂家Ludwig Göransson將非洲傳統樂器融合進英雄片常有的管弦樂編制,產生一種過去很少有過的聲音觀影體驗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,當反派Erik Killmonger成功當上國王那一剎那,原先並沒有出現過的嘻哈曲風配合鏡頭旋轉出現,往後只要他出場,這種源於街頭的嘻哈音樂都會響起,不僅和他的出生疊合,更成為他的標誌,在聽覺上(或是說整部片的聲軌)十分有新意也讓人很難不為這部片配樂的成功而鼓掌。

黑豹

當然,整部片充斥著「非洲未來主義」(Afrofuturism)風格,聽覺上、視覺上都具有未來感,不管這是不是一種想像中的未來,或是過度樂觀的反殖民手法,甚至,我在觀影過程中一直思考我的喜愛到底是不是源於一種「奇觀式的愉悅」?但是回歸到電影本身,它應乘載的就不該如此沈重,或是說,娛樂和深度兩者本來就需要一些平衡。

黑豹

《黑豹》當然還有更深層的社會意義可以深究,例如Erik Killmonger代表的非裔美國人和土生土長純正血統的非洲人如T'Challa之間的差異,到底是同一族群還是非我族類?非裔美國人到底算是非洲人還是美國人?其實都是現今殖民\反殖民思潮和當代社會現況碰撞下實際面對的議題。


《黑豹》讓人想更加了解「非洲未來主義」以及補足非洲面對殖民\反殖民一路走來的思潮脈絡。更重要的是,作為一部超級英雄電影,它不只讓你想,更讓你爽。


 

cover
做自己,最時尚
DARE TO BE YOURSELF.
DARE TO BELIEVE.
Bella Logo black
Newsletter
訂閱我們的電子報,每週收到潮流時尚美容觀點
Social
Be our friend
加入 Bella 儂儂會員,可搶先試用體驗我們提供的產品
COPYRIGHT © 2025
NONG-NONG GROUP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