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/女人迷編輯 Haoting
正在學習理財的你,是否也對他人的財商之路感到好奇?今天就來看看 Podcast 節目《人生實用商學院》主持人吳淡如,如何擺脫多年來的理財黑歷史,持續向富有人生邁進!擁有法律、文學、商學背景的作家吳淡如,現在也是 Podcast 節目《人生實用商學院》的主持人,2020 年至今就擁有超過兩億的下載量,日日更新、陪伴聽眾在財商領域共同成長。
過去對錢一竅不通的她,曾踩過許多理財上的「坑」:好心借錢給別人,卻總是有去無回;把錢交給媽媽處理,卻被拿去買保險,受益人竟然還是親戚;自己拼命學習、精挑細選買進的股票,最後居然下市了⋯⋯儘管付出了許多沉沒成本,然而每一次挫敗,都讓她的理財之路更進一步,現在也過上了物質和心靈都富足的快樂人生。如果你也想了解吳淡如的理財成長史、找出自己的金錢迷思,就繼續看下去吧!
延伸閱讀:每個月記帳都是赤字嗎?理財專家公開 8 大秘訣,幫助你有效提升理財能力!
永遠不要因為錢,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
對於收入不多的社會新鮮人、小資族,和平均薪資較低的族群來說,扣掉林林總總的日常開銷,真正能運用的錢便所剩無幾,許多人也會為了較高或較穩定的薪水,去做自己不太有興趣的事。以這樣的社會觀察為前提,把握訪談機會、殷切地詢問淡如姊:她年輕時,是否也有同樣的困境?
淡如姊說,自己出身普通家庭,本身對經濟的顧慮較少、物慾較低,求學路上選的一直是自己喜歡的文組領域,沒有為錢改變自己的學習志向。大學畢業後,就算還在唸研究所,也從來没有跟家裡拿一毛錢,「雖然有一段時間窮過,但是我從來不覺得自己窮苦過。」21 歲出書,一出社會就擔任報社記者、撰稿維生,三萬多塊的月薪和正職之外的稿費收入,很快就讓她年薪突破百萬,甚至在三十歲那年成為暢銷作家,收入逾一千兩百萬。
聽到這樣的數字,許多人可能會驚訝得掉下巴,但在淡如姊的眼裡,一切絕非理所當然。「有稿子我就寫,因為我只會寫稿。當時為了多賺一點,下班後我當報社廣告部的文案小妹,他們給我的稿費甚至比我的本薪還高,也累積了我的第一桶金。」
「雖然這筆錢去歐洲遊學一年花光了,但這份難得的經驗,培養了我的基礎商業文案能力、熟悉供需雙方需求,也對後來我做生意有很大的助益。」做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,用心打磨、提升自己的價值,這就是淡如姊數十年來的致富基本功。「不管你做任何行業,只要你做得好,那麼就會有人給你比較高的薪水,像我就一點也不適合去無塵室工作——我很敬佩他們,但從來没有因為薪水羨慕過誰。」
延伸閱讀:小資族必學理財觀念!如何決定消費額度用「五一法則」,避開 6 大理財地雷輕鬆享受生活
理財先理腦,腦袋空空什麼都理不好
我們好奇淡如姊在慢慢「變富」的路上,做過最重要的選擇是什麼?「如果我的回答是去讀書、多讀書,我認為每個人都會昏倒。但這是真的!多讀書、建立理財邏輯,理財先理腦才是最重要的。許多人夢想瞬間致富,但這是不可能的。」淡如姊舉了股神巴菲特為例,「巴菲特最大的財富,是五十歲之後才賺到的,而他的金玉良言,就是要你不要急著變有錢。」
40 歲,淡如姊為了學理財,跑去讀了商學院,「我在唸商學院之前,做任何財務決定都用感性,理由聽來很奇怪,也難怪會失敗!」然而,念著念著她才發覺,其實一個人理財的成功與否,跟讀不讀商學院沒有太大關係,「其實商學院裡,理財理得好的教授也不多!」
不過商學院系統性的訓練,確實改變了她長年以來的思考慣性。她在就讀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博士班時候,鑽研深感興趣的宏觀經濟學,讓她學會用新的視角去看待整個商業世界。商學院並不是致富的必備之路,但「理腦」卻是變有錢的開始,是每個人隨時都可以開始的行動。
淡如姊也分享,如果一個人想學理財,好好閱讀大眾理財書籍就可以有很好收獲,像是她特別推薦的《致富心態》一書,內容出自在金融圈打滾多年的有錢人,就算是理財新手,也能受用一生的致富觀念。「讀書使你不人云亦云,對於市場波動比較波瀾不驚,有自己的看法和積蓄財富的步調很重要。對我來說,保守而緩慢,並且讓自己健康活得長,才是對的。」
如果時間可以重來
我們想知道,如果時間可以重來,她會希望年輕的自己如何理財呢?淡如姐回答,我會要求自己做到兩件事:
1. 將理財和生活帳戶分開,先扣下要存的錢,剩下再花。
2. 有紀律的投資。每月將 20% 以上的收入投進理財帳戶,並以定期定額存股或買基金、有配息就再存入;如果手邊没有太多錢時,就先不投資個股。
延伸閱讀:名牌包才是真理?小資理財專家破除「購物迷思」:別讓「想要」變「需要」!
給理財完美主義者的 3 個避雷心法
仔細觀察生活周遭,不難發現現代人普遍對金錢感到焦慮,也有許多人擁有理財上的「完美主義」性格。以投資股市來說,擔心自己太晚開始、害怕失敗,或堅持等到最低價才願意進場,這些都是新手常有的狀況。「這些迷思是買低賣高的幻想,是需要被矯正的。」淡如姊一語道破了箇中盲點,她分享多年來,她累積的三個投資避雷心法。
1. 股市中沒有神仙人物
在多年前、還沒有 ETF 的年代,淡如姊認識一位「神仙級」的財經暢銷書作家,而當時的她正猶豫該將 250 萬當作房子的頭期款,還是拿去投資。考慮過後,她決定按著對方的指引,將這筆錢全數拿去買基金,沒想到卻迎來了股市黑暗期,她買在牛市最高點,熊市時最低曾經變成 100 萬,經歷四年,贖回時只剩 150 萬。「我投入 250 萬買基金的那個時候,台北永康街的中古屋大概是每坪 35萬!」股市中沒有永遠的贏家,也沒有所謂的神仙人物,自己的錢自己決定最好!
2. 盡信書跟依靠半仙沒啥不同
吃過專家的虧,她買了一份非常暢銷的財經雜誌,決定自己做功課、自己去找「相對便宜」的好股票。但是,學會一招半式就去江湖闖蕩的人,其實比什麼都不會的人更危險。「我絕對不是要大家別看書,而是要從書中萃取那些經得起考驗的原則。像是巴菲特(Warren Edward Buffett)和查理・芒格(Charles Thomas Munger)的書為什麼很少人挑戰?因為他不會告訴你花俏的方法或絕對賺錢的技巧,而是人人能懂、禁得起時間考驗,並且他用了一輩子去實踐的原則!」
3. 不要相信任何「認識老闆的人」的意見
曾經有個建築師朋友向她推薦了某個建設公司的股票,信誓旦旦地說自己認識老闆,這家公司公司重整之後重新掛牌,股價不到兩塊錢,未來可期,充滿想像力。建築師友人投了千萬,而淡如姊只買了 10 幾萬。結果公司掛牌的那一天就是股價最高的那一天,之後就一路跌到下市。原來那位建築師接了這家建設公司的案子,大概可以想像他兩面損失有多慘。
「一般人投資,應該找個長期獲利穩定的公司,像巴菲特都在找這種公司;如果不想那麼累,那麼 ETF 可以代勞。重點是,如果一個人的理財中心思想不對,很容易陷入只賺了一點小利就賣掉、吃虧了一點就睡不著的狀態,還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,白白浪費了最寶貴的時間。」
延伸閱讀:為什麼大家都在學習理財?給20世代年輕人5個金錢建議,未來別被生活選擇
本文授權轉載自女人迷,觀看完整內容請至女人迷觀看
內文經過原作者授權
圖片來源:吳淡如 臉書
延伸閱讀:
父親缺席,影響孩子一生!寫給成為爸爸的你:練習照顧孩子,就是學習照顧好自己
「女鬼」背後寓意!華人社會的性別鬼故事:渴望親密的男性、遭受壓迫的女性等,3 面向分析女鬼的誕生
讓自己快樂的 9 種慶祝儀式!寫手帳、挑好鞋、打造「心靈聖殿」,愛自己從今天開始
加入Bella LINE@ ,成為儂粉每周五抽時尚小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