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/女人迷編輯 Jade Jhuang
1921 年,榮格在《心理類型學》一書中,詳細分析了內傾人格與外傾人格的特質與差異,內向與外向有了更多大眾討論。內向的人傾向內省,且對他們來說,與一群人互動、社交較容易耗損能量。而內向者總會被認為不吃香,更甚者會對他們產生許多誤解,認為他們較冷漠、與人關係疏離,下方盤點五個內向者常常出現的狀況,或許很多人看了都有同感。
延伸閱讀:聽過「社交型 I 人」嗎?MBTI 內向型人格也分4類型:社交型、思考型、焦慮型、拘謹型,詳細差異一篇解析
- 1. 內向者比起出門,在家待整天也很快樂
- 2. 內向者走路繞道,只是不想和人聊天
- 3. 內向者可以社交,但也需要更多時間獨處
- 4. 內向者常被說安靜,其實腦中想法很多
- 5. 內向者不是忽視你,而是要注意的事情太多了
1. 內向者比起出門,在家待整天也很快樂
朋友傳訊息問週末要不要一起出去玩,或者問題下班後想不想一起去吃飯喝酒,就算內向者沒有其他安排,還是會選擇推掉活動,待在家中一整天。根據《內向心理學》一書的作者 Marti Olsen Laney 表示,性格外向的人多巴胺敏感度低,所以當他們說越多話、與越多人互動,能夠產生更多多巴胺讓身心快樂。內向者則相反,他們對多巴胺分敏感,太多則可能會感到焦慮,所以對內向者來說,努力工作一天後,他們不需要透過大量活動來消除疲勞,只需要一點小事就能讓自己快樂,譬如閱讀一本書,沈浸在思考與內在省思更能帶給他們滿足感。
延伸閱讀:內向型 I 人並非都有「社交恐懼」,有時只是懶惰而已!他們更想把時間花在自己身上
2. 內向者走路繞道,只是不想和人聊天
你有曾經在中午吃完飯後,回教室或辦公室的路上,特意走小路或繞遠路,只為了避免遇到同事的時候嗎?你知道自己並不是特別討厭那些人,而是不希望與誰開啟話題。根據英國心理學家漢斯·艾森克(Hans Eysenck),內向者相較外向者,更容易因為外界的刺激而被喚起警覺心,這也是為何他們會選擇逃離會過度刺激的環境,譬如比起臨時在路上與同事打招呼或開啟新話題,他們更希望保持獨身,自己一個人走回辦公室或教室。
3. 內向者可以社交,但也需要更多時間獨處
有些時刻,你感覺自己並不是那麼內向,因為若需要出現在一些社交場合,你還是能夠與其他人交談、互動,展現活潑外向的一面。其實內向者也能夠如此與人互動,但與外向者的差別在於,他們在活動之後,會需要更多時間獨處,幫助自己恢復活力。
延伸閱讀:獨處不代表孤獨!專家說明獨處 3 好處:專注力提升以外,也能帶來健康及幸福感
4. 內向者常被說安靜,其實腦中想法很多
內向者常常被形容很安靜,甚至是害羞,但其實他們是希望能夠謹慎地說出每一句話,避免浪費彼此時間,或者進行無意義的對話。內向的人通常被形容為安靜,內向,柔和,有時被誤解為害羞。當內向者在思考時,他們需要花更多時間彙整資訊,把過去的經驗與最近的經驗相互比較後,才會小心地做出決定,所以當別人問問題時,內向者並不是沒有想法,只是他們的腦中有太多資訊與看法在消化,必須謹慎決定該如何回應對方。
5. 內向者不是忽視你,而是要注意的事情太多了
當人們和內向者說話,有時會誤會內向者是否故意忽視自己,但事實上,內向者待在一個環境裡,腦中要處理的資訊不只是人,而是周遭一切,內向者大腦在處理人際互動時的強度,等同於處理周遭事物的,這也是為何內向者待在社交環境中,可能會因為注意力不集中,而感覺不知所措。
內向者有感的 5 個時刻,時常伴隨著大眾的誤解,但其實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,無論是外相還是內向,你生來就是如此,也無需為自己的性格感到自卑或焦慮,你有你生活和與大眾互動的方法,不用強迫自己展現外向的一面。希望之後,你能越來越喜歡作為內向者的自己。
本文授權轉載自女人迷,內文經過原作者授權
圖片來源:canva
延伸閱讀:
「別人都在做所以我也要」親愛的內向者,你是真的想追求成功嗎?
加入Bella LINE@ ,成為儂粉每周五抽時尚小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