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到了 17 個關於 #自我覺察 的文章
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,剛開始心動得不得了,後來卻發現對方根本不是對的人。愛情走了一段又一段,每次都以「我怎麼又愛錯了」收場。不是你眼光差,而是你可能還沒學會問自己關鍵的問題。以下我們整理出5個重要提問,幫助你在下一次陷入愛情之前,多一點釐清與覺察,少一點盲目與後悔。
你是否曾有這樣的感覺,在一場又一場的會議結束後,頭腦卻像被壓榨過一樣,無法思考、無心工作,甚至連基本的專注力都消失殆盡?這種現象在現代職場中越來越普遍,有一個新興的說法叫做「會議宿醉」。儘管並非真正的喝醉,但它卻能像宿醉一樣,讓你渾渾噩噩、無法專注,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?以下將透過4點解析「會議宿醉」的根源,並找到方法解決!
當我們談到「工作疲勞」時,第一個直覺常是:工作時間太長、加班過多。但事實上,過勞不見得僅僅與工作時長有關,更多時候,它牽涉到工作性質、心理壓力以及個人的身心狀態。你是否有過工作時間不算特別長,卻總感覺精疲力盡的經驗?這可能代表著「隱性過勞」正在悄悄發生。以下將從四個面向,帶你解析工作疲勞背後的種種原因。
在生活中,我們總希望每一步都能明確前進,卻時常陷入一種「明明很努力,卻感覺毫無進展」的低谷感,與其困在情緒裡懷疑自己,不如將視角轉回檢視自己的生活方式。很多時候,真正拖慢我們腳步的,不是目標本身太遠,而是那些我們習以為常,卻持續在耗損能量的日常模式,從以下這6個負面習慣,檢視你覺得卡關的真正原因。
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今天穿什麼?午餐吃什麼?要不要回訊息?每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決定,都可能悄悄累積成一場認知上的消耗戰,這種現象被稱之為「決策疲勞」,並不是單純的忙錄,而是一種心理狀態,大腦的判斷力與自控力逐漸下降,導致拖延、情緒不穩,甚至做出後悔的選擇。如果你也常有這樣的感覺,不妨試著從以下4個方法著手,替大腦減壓,讓思緒重新清明起來。
過去,我在學心理學的時候,總是學到許多探討過去的方法。心理學家無不把重點放在童年陰影、過去負面經驗,來說明一個人為何會成為現在的樣子。但是,這些解釋,就某種層面而言,其實是徒勞無功的。我們好像一輩子被過去所束縛,卻無法發展出嶄新的未來。
在人際關係中,我們時常會遇到某些人或事讓自己感到不舒服,甚至產生敵意。有時候,這種不滿並非來自外在世界的不公,而是我們內在的投射,那份對自己的不接納與不安,最終反映在對他人的挑剔上。如果你總是看別人不順眼,或許是時候停下來,從以下4大特徵覺察內外在的敵人,重新審視自己內在的聲音。
在每段親密關係中,無論是伴侶、朋友還是家人,正視並有效表達彼此的需求對於維繫關係至關重要。很多時候,當我們感到被忽略或不被理解時,情緒往往會失控,這時很容易出現「你不懂我!」的反應,但當伴侶問到「那你到底想要什麼?」,你能夠清楚傳遞自己的心聲嗎?以下我們整理關鍵4大步驟,讓妳可以更加明確且從容的處理親密關係中的情緒挑戰。
那些你認為有毒的關係、阻礙兩人的關卡,是不是一直陷在的「指責、受害、拯救」的惡性循環當中?但,當你開始試著覺察時,就有機會開始改變。
最近的你過得都還好嗎?這兩、三年來因為疫情,或多或少都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型態,可能是移動上受到了限制,也可能是上班上課從實體轉為遠端。某個層面來說,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減少,有更多時間與自己相處。而這樣的時刻,對我來說,常常是慌張無力的,因為內在的情緒、未知的紊亂,沒有任何藉口可以逃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