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牛津辭典》近日公布2024年度代表字為「brain rot」,白話文可以解釋為「大腦腐蝕」的意思,形容因接收過多瑣碎資訊導致思考能力下降的現象。該詞在2023至2024年間使用頻率激增230%,揭示社會對過度消費低品質數位內容的憂慮。以下儂編整理了「brain rot」5大解析,一起理解這詞語為何成為時代的縮影。
延伸閱讀:Z世代約會關鍵字你聽懂了嗎?從“Ghosted”人間蒸發到“Breadcrumbing”撒網捕魚,6大最夯流行語一篇搞懂!
- 2024牛津辭典代表字解析1:「Brain rot」由來
- 2024牛津辭典代表字解析2:沉迷社群文化
- 2024牛津辭典代表字解析3:大腦被動接收資訊
- 2024牛津辭典代表字解析4:由6個候選詞中選出
- 2024牛津辭典代表字解析5:「Brain Rot」的反思與應對
2024牛津辭典代表字解析1:「Brain rot」由來
Source:pexels
「brain rot」的起源可追溯至1854年,美國作家梭羅(Henry David Thoreau)在散文集《湖濱散記》(Walden)中首次使用。他以此譏諷當時社會對深度思維的輕視,與對簡單概念的迷戀,認為這種現象正削弱社會整體的心智深度。梭羅將「brain rot」與1840年代席捲歐洲的馬鈴薯腐爛(potato rot)作比,批評政府只專注於解決糧食危機,卻無視更隱蔽、更危險的思想腐蝕。他的警醒之聲,如今在數位時代下顯得格外深刻與耐人尋味。
延伸閱讀:2024年度流行詞Top 5出爐!冠軍“Brat”一張專輯席捲全球,泰勒絲“Era”、放空專用“Rawdogging”你都懂嗎?
2024牛津辭典代表字解析2:沉迷社群文化
Source:pexels
在社群媒體的世界裡,沉浸式的體驗設計讓我們欲罷不能。無論是30秒的短影片,還是社交軟體上的無盡動態,這些機制都精準利用了人類對「即時滿足」的渴求。正因如此,大多數人發現自己一滑就是幾個小時,卻難以回想剛剛看過的內容。這種沉迷不僅耗費了時間,還影響了我們的專注力與創造力。「Brain Rot」正是對這種現象的描繪,揭示了我們對即時性內容上癮的危害,尤其是Z世代和Alpha世代的使用習慣。
延伸閱讀:2024 誠品書店中文暢銷書 Top10!蔡康永新書睽違五年再奪冠,經典動畫 IP《史奴比》成榜單黑馬包辦兩席!
2024牛津辭典代表字解析3:大腦被動接收資訊
Source:pexels
當滑手機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大腦漸漸習慣於被動接收資訊,而非主動思考。研究指出,過量消費分散注意力的內容會損害我們的記憶力與決策能力。「Brain Rot」作為2024年代表詞,不僅是一種幽默的自嘲,更是一種警示:若不加以控制,這種習慣可能導致思想上的懶惰與知識深度的缺失。
2024牛津辭典代表字解析4:由6個候選詞中選出
Source:pexels
年度詞彙的評選基準來自全球英語新聞來源約260億個詞彙的使用證據,今年的候選詞彙涵蓋了從環境變化到人工智慧等多個熱門議題,包括「lore」(典故)、 「demure」(端莊)、「romantasy」(浪漫奇幻)和「slop」(AI生成的低劣內容)以及「dynamic pricing」(動態定價)。但「Brain Rot」的選擇特別引人注目,因為它直接反映了現代人的數位焦慮,成為時代的警世之音。
2024牛津辭典代表字解析5:「Brain Rot」的反思與應對
Source:pexels
每到年末,就是審視自己的最佳時刻,或許我們可以練習在滑手機的間隙中停下來,關閉螢幕,專注於實體世界,是我們避免「大腦腐蝕」的第一步。也希望「Brain Rot」的崛起,能喚起更多人對數位生活的深刻反思,在科技與人性之間找到新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