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數人面對困難的事情都會先擺一邊,或是想得太多下不了手,結果什麼都沒做又感到罪惡,「拖延」的習慣在這之中悄悄生根。過去我們總以為這是因為意志不堅的個性,但在《告別拖延腦》書中,職能治療師-菅原洋平表示拖延的原因是「大腦警醒度」不平衡而非一種性格,更針對不同類型的「拖延腦」規劃了簡單的小實驗,以行動改變大腦的思維、進而告別拖延,讓我們一起找出自己屬於哪種類型,並試著提高做事效率吧!
延伸閱讀:「拖延症」該如何改善?95%大學生有拖延症,5個妙招輕鬆解決,請告訴自己「開始了會更容易」!
-
1.有太多事要做而拖延
「待辦清單腦」的人習慣列出一長串待辦事項,讓要做的事情堆積如山,雖然知道自己要做,卻因為事情太多、覺得有壓力而拖延。建議可以從反省每次的待辦清單開始,不讓同樣的項目出現在下個清單上,而是讓它成為順手就能做的事,促進自己的行為改變,讓每次的待辦事項越來越少,這才是清單正確的用法。
延伸閱讀:遠端工作難適應?5步驟提升工作效率一點也不難,建立開工儀式、練習「自我覺察」,卡關時請主動求救
-
2.難以堅持只做一件事
「脫軌腦」的特徵是這個想做、那個也想做三心二意什麼都做不好,對抗誘惑固然難,但我們可以培養一些習慣,像是不要頻繁地確認手機訊息,以自己的工作為主體,工作時就把社群通知關掉,設置一個沒有干擾的環境,在注意力快要渙散時,也建議起來動一動增加多巴胺,多巴胺能屏蔽其他感覺資訊,讓人集中精神。
延伸閱讀:職場遇到「被動式攻擊」該如何應對?學會了這些破解技巧,面對心機腹黑、酸言酸語也不怕
-
3.怕自己做不好而拖延
花大把時間摸索適合的做法,接收過多不確定的資訊,導致大腦無法計畫具體化行動,小心謹慎的人容易成為「說明書腦」。但其實大腦是以行動獲得的感覺來修正下個行動、推動進步,你可以試著去想,行為沒有成功或失敗,而是為了下個最佳行動做準備,改變你對沒做好事情的態度,漸漸就不會再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行動。
-
4.壓線前一刻才有動力
「鬥士腦」的特徵是曾有成功趕上死線的經驗,所以會覺得還有時間而拖延,這些人在截止日前會因為交感神經過度高漲,讓人以為這個狀態是順利進展,但如果我們比預期的時間早完成工作,對大腦來說會是一種意想不到的獎勵,大腦會分泌多巴胺將回報的感受強化,每一次都嘗試提前完成工作,長久下來就能更快、有效率地行動。
-
5.沒人督促就開始懶散
只要旁邊的人開始廢,你就會跟著廢,這就是「摸魚腦」類型,這是因為大腦有個鏡像神經元網絡,讓你看見別人的動作後、將其原封不動地在腦中重現,工作習慣仰賴別人的行動和目光,堅持就會變得不容易,但若讓自己承擔有共同目標的工作,讓你經常會需要思考自己的進度,就能持續發揮穩定的表現。
-
6.顧做一件事拖到下件事
「專注腦」會在眾多事情中只專做一件事而拖到下件事,建議這類型可以做好時間規劃,寫下每件事的開始與完成時間,提醒自己還有下一件事情要做不能過多著墨這件事,此外也可以嘗試「交錯學習」的科學方式,雖然可能會因為全神貫注而不想被打斷,但事實上在做到一半時,與人討論或報告進度是可以創造學習多樣性的,也可以避免繼續用沒效率的方式做事情。
-
7.沒有獎勵就不想做事
「獎勵腦」的人會在一開始就想到完成後的獎勵,但開始做了之後、感受不到樂趣就會開始拖延,多巴胺會在工作完成時釋放讓大腦感覺愉悅,但我們必須意識到如果沒有得到預期的獎勵,其釋放率就會變成零,讓你比達到目標前更低落,所以要先客觀地思考報酬、不要掉入預期外獎勵的陷阱相當重要。
-
8.就是完全不想努力
如果每天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到,很快就會接受自己很廢這件事,科學上稱為「習得性無助」,這種人則是「愛睏腦」,我們可以透過細分事件的課題,從一次只滿足一項開始,像是以時間為課題,規定自己5分鐘內要做完,就不必考慮作業品質,但做完了仍會感覺到開心,不會有什都沒做的罪惡感,只要慢慢增加課題難度累積進度,就能逐漸進步,與廢廢的自己告別。
【資料來源】
書名:《告別拖延腦》
作者:菅源洋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