透過這些事實,我更明確了解到自己曾經感到痛苦的理由。直到目前為止,讓我痛苦的並不是自尊心高低於否,而是為了提升自尊心而努力、害怕自尊心降低而拼命、為了維持出眾和特別而掙扎等等,這些追求高自尊心的過程過於辛苦。「我」的存在與「我的形象」其實是兩碼子事,我卻為了維護「我的形象」而浪費了太多時間。
延伸閱讀:愛自己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享受獨處!徐曉晰:「幸福不用別人給,只要自己狀態是OK的,好的事情就會發生!」
在過去,我認為主要存在於腦海中的「我的形象」,比起實際上會有感受、會思考且行動的「我」更為重要。雖然形象受損,與自己本身的存在受到傷害,明顯是完全不同的事,但我卻將它們視為一體。我認為如果抽象的自我價值觀、自我形象受損,可能會導致實際的自我破碎一地,或被壓得喘不過氣,並為此害怕不已。我曾為了讓自己(的形象)在自己眼中看起來更好而活著,就像是活在他人眼光下一樣。
我明明是愛自己的,但卻用錯了方式。我就像是希望孩子只經歷好的事情,所以放在溫室裡小心呵護,卻導致孩子無法適應現實生活的父母,期望自尊心在溫室中不受到一點傷害,結果卻塑造出只要受到一點小傷,就會彷彿天崩地裂般的軟弱自我。瞭解到這點之後,接下來該怎麼做呢?就算停止追求自尊心,問題好像也不會因此解決。但如果繼續糾結於自尊心,那就又太痛苦了。
只要知道問題的原因,就能找出解決方法。總結來說,解決的關鍵就在於要找到追求高自尊心所需要的「證據」,無論它真假於否。也就是說,要找出支持「我很棒、我很特別、我有資格被愛」這些想法(無論是自己將其合理化,還是事實)的「證據」。一如前述,證據之所以必要,是因為自尊心基本上是一個「評價」系統。無論是多麼主觀的評價,其中也必然會存在許多「基準」。因此只要稍微偏離那些基準,自尊心就會驟降,令人感受到挫折。
如果自尊心評價系統是問題的根源所在,那麼完全不進行評價會怎麼樣呢?如果能稍微擺脫「我很棒/我很糟」這樣的評價或判斷,或者脫離「孰好孰壞」、「孰優孰劣」這樣兩極化的評價,建立更多元化的標準的話呢?
的確有一個方法可以擺脫對自己的「評價」。首先,要捨棄自我評價的心態,轉而成為自我的支持者。我們要停止讓自己變成自我評價的糾察,停止追問自己當時為什麼那樣做、指責自己就是因為那樣才做不到等行動。我們要將對待朋友的溫暖視線也投向自己,並用對待朋友般的親切舉動來對待自己,放下緊盯自己一舉一動的計分表,在自己感到疲憊時給予安慰、開心時一同分享等;在人生這場長途賽跑中,我們要成為自己一起向前邁進的隊友。
此外,我們還需要有些務實的標準,而不光只有「我很棒、我很特別、我有被愛的資格」這些多少有些不切實際的標準,而是要知道自己「沒那麼棒也沒關係、沒那麼特別也沒關係、受人喜愛並非理所當然」。
這種態度被稱為「自我寬容」或「自我慈悲」(self-compassion)。心理學家克莉絲汀.聶夫(Kristin Neff)和馬克.利瑞等人在經過眾多研究後發現,對自己抱持寬容態度的人,比起其他人更幸福,所承受的壓力也更少。他們即使遭受挫折也能很快克服,失敗時也不會逃避責任,而且較少出現防衛行動等,能夠維持健康的生活態度。以結果而言,算是具備更「健康」自尊心的一方。也就是說,比起人為提升自尊心,不如檢視一下自己對自身的態度,這樣更能提升生活品質,而且能自然得到健康且堅定不移的自尊心。
圖片Source: One Day劇照
本文摘自遠流出版《這樣的我,也是不錯:即使人生不那麼閃閃發光,你也能好好愛自己》
【資訊來源】
書名:《這樣的我,也是不錯:即使人生不那麼閃閃發光,你也能好好愛自己》
作者:朴珍英
出版社:遠流出版
加入Bella LINE@ ,成為儂粉每周五抽時尚小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