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認為「養生」只有寒冷的氣候才需要嗎?其實不然,中醫有「春養肝,夏養心,秋養肺,冬養腎」的說法,要依照季節去調養身心。在夏季,炎熱的氣候加上此時機能旺盛的心機能,人體容易遭到暑邪、火邪、濕邪的入侵,導致中暑或胃腸疾病。如何夏季養生?中醫博大精深,這裡提供 5 個重點給大家參考!
延伸閱讀:英國女王健康掌握5大養生秘笈!控制飲食、低限度運動,偶爾來點小放縱也是OK的!
1. 夏季宜「晚睡早起」
source:Filip Mroz@unsplash
中醫認為,晝長夜短的夏季正處於一個陽氣旺盛的時候,所以生活作息要配合氣候進行改變。根據《黃帝內經》,夏季宜「夜臥早起,無厭於日」,也就是「晚睡早起」,覺可以睡得少一點;若精神不振,可在下午 1 點能進行 1 小時內的適當午休。而睡覺時候,記得不要「貪涼」,對著冷氣口睡或不穿衣服,甚至用冷水洗頭或頭髮不吹乾,這都有著涼生病的風險。
延伸閱讀:養生之道在「減法」!跟著醫師做這7件事,掌握時間等於掌握健康,早晨先從一杯溫水開始
2. 運動不激烈,心靜自然涼
source:Kevin Olson@unsplash
所謂養「心」也是指情緒。夏季容易心浮氣躁,最好能保持「心靜自然涼」的守則從事任何活動,否則外頭熱心裡頭又熱,很容易有疲勞、胸悶、失眠等情況發生。就算天熱,依然要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,但忌過度激烈(以不感到疲憊為宜),游泳、慢跑、太極拳都是不錯的選擇,戶外活動時最好能選在涼爽的場地,並於清晨或傍晚的時刻進行。運動後也請一定要補充足水分。
延伸閱讀:疫情升溫居家運動正夯!「哈達瑜伽」必學5招,紓壓放鬆還能找回內心平靜
3. 油膩、甜食要少吃
source:Crystal Jo@unsplash
燥熱的夏日忌吃易上火的食物,並要照顧此時消化能力較弱的胃腸。所以如油膩、甜食、過辛辣的食物都要少吃,否則容易有口腔潰瘍、便秘等症狀;生冷食物偶爾吃可以消暑,但吃過量會增加胃腸負擔,容易有腹痛、腹瀉等症狀。
延伸閱讀:體重從53→43!林依晨內在保養養生+減肥法大公開
4. 「養心」可吃紅、苦食物
source:Mona Mok@unsplash、Ray Yu@flickr
除了多補充水分,夏季飲食應以清淡少油、容易消化為主,可以早晚兩餐分別都吃得清淡點。根據中醫的五行理論,夏季對應「心」、「紅色」及「苦味」,所以「夏季養心」適合多吃一些紅色食物,例如番茄、紅豆、紅棗;或一些些苦味食物如苦瓜、蓮子、綠竹筍。夏季盛產的蔬果消暑又能補充水分,例如西瓜、椰子、冬瓜、菊花等適量食用都有生津止渴、消暑解熱的功效。
延伸閱讀:夏天吃西瓜消暑但別拉肚子!4件事你要知道:用「保鮮膜」可能更容易滋生細菌、「這些人」建議少吃為妙!
5. 需要時可「涼補」調身子
source:Kevin@flickr
夏季也適合「涼補」,服用這類中藥可以益氣、生津、健脾、補陰,讓人精神好體力好,有需要的話可以請教專業的中醫師,針對體質做規劃。另外,所謂「涼補」與食物溫度並無關係,指的是屬性,所以多吃冰的東西不是涼補喔!
延伸閱讀:日本人長壽的秘訣靠這些!300位醫生嚴選2019最好的十大日常食材
參考資料:Dr.Nice 中醫「夏天養生保健」與「夏季中醫養生之道」、台中榮民總醫院「夏季養生的中醫觀點」、新營醫院「夏季養生指南」、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中醫藥系列「中醫談四季睡眠養生」、台灣癌症基金會「夏日養身 涼補消暑過一夏」、吳明珠中醫診所 facebook 粉專 貼文「立夏養生,重在養心」
加入Bella LINE@ ,成為儂粉每周五抽時尚小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