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到了 7 個關於 #職涯 的文章
微軟(Microsoft)創辦人比爾.蓋茲(Bill Gates)日前受邀至北亞利桑那大學(Northern Arizona University)向林業(Forestry)、工程(Engineering)等科系的畢業生致詞,提到了自己在歷經 40 多年的工作後,對於職涯與生活的看法。
在應徵一份工作前,你有辦法列出自己之所以投遞履歷的原因嗎?撇除自身專業技能、薪資收入等條件,你是否能再更具體描述其餘的附加因素?譬如參與得以發揮自身所長的專案,或期許在一次次實戰中將原有專長磨練得更鋒利,這些都可能是當下難以察覺,但無形間使你對欲應徵職務產生興趣的原因。或許,求職時除了觀察表面的職務描述與待遇,可接續問自己兩個問題:
雖然免不了長輩追問人生進度,但春節仍是個問候親朋戚友、彼此增進感情的溫馨日子! 說起新一年的展望,你是否已經寫下今年要完成的目標或計畫,並且開始付諸於行動了呢? 如果還沒想好目標,現在就透過這個心理測驗,找出今年必須面對的課題,新的一年就別再逃避,讓女人迷陪你一起面對這些脆弱與困境。
人們犯的最大錯誤之一是,以為好表現(工作成績)就足以讓人取得權力、升遷無礙。因此只是坐等機會,而不去有效經營自己的職場生涯。如果你想開闢一條通往權力之路,就不可以再認為工作表現好已經足夠。
無論是當前工作條件不理想、準備離開舒適圈,還是單純想了解自己的身價或就業市場,不少人習慣有備無患,仍在職時便開始「騎驢找馬」,物色職涯的下一步。而這樣的行為在國外媒體的口中,有了一個新的名詞: 職涯緩衝(Career Cushioning)。暨安靜離職、安靜解雇等趨勢之後,為什麼工作者之間,流行起職涯緩衝了呢?
「這位就不繼續談了,請幫忙再找過 candidate(候選人)吧!」 「能了解不安排面談的原因嗎?」看著學經歷都很符合徵才條件的人選資料,我好奇地詢問主管。 「沒有啦,私下透過人脈知道他一些情況,我想或許不適合團隊……」說完後,主管又給一個心照不宣的微笑,合作久了大概懂意思,也就不再追問。
做生涯諮詢時,經常遇到一些隔三差五(按:間隔三、五天)的換工作的來訪者,問他們為什麼頻繁換工作,不少人給出的原因是:「逃離舒適區才能更好的成長。」但我發現人要想變得更好,取決於人的狀態與環境是否適配。舒適區最大的作用是「避風港」,它能讓人情緒穩定、遠離焦慮。實際上,不少人的職業成就是在舒適區取得的。正確認知舒適區,就已經邁開了讓自己成長的第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