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到了 27 個關於 #人際溝通 的文章
在宴會或同學會等社交場合,與久未謀面的同學重逢,或有機會結識新朋友時,在簡單寒暄後,一個常見的問題是:「請問在哪高就?」近期美國社群和外媒開始討論,別再問別人「做什麼工作」。為什麼這個話題可能不合時宜呢?
人與人之間,無論是對話、溝通、聊天,只要是面對面的談話,抑或是透過文字訊息,好像總免不了或多或少的「爭辯」。站在以自我為核心的位置上,想要說服他人認同自己的想法,確實是情有可原的。然而,當雄辯過多時,不僅身旁的人會覺得:「有必要這麼認真嗎?」自己也會在無形中成為一個愛爭辯的人...有時候,先認清自己和事情的本質,往往比無謂的激烈言論,還來得有意義。
你會期待過年嗎?有一半以上的人談到過年過節,心情都是五味雜陳,能見到許久不見的親戚當然很開心,但只要相處時間拉長,話題大多都圍繞在工作狀態、感情狀況。「那麼久才回來一次,現在薪水有沒有比較多啊?」「記得你有個交往很久的對象,什麼時候要結婚?」每每遇到這樣的問題,都不知道該怎麼回應才好,多數人會選擇保持沉默,或以苦笑面對;有些不想忍耐的人,有可能會反嗆回去,但這兩種回應方式都不能完美收場。
曾經想過,為何有些人的人際關係總是水到渠成,而你總是在搞不清楚人際地圖的密碼?別擔心,今天我們要揭開五大神招,讓你在戀愛、職場中都能輕鬆變身成人際達人!
在日常對話中,你是否注意到,有時候解釋太多反而更讓人一頭霧水?美國著名行為學博士黛安·漢彌爾頓近期在《富比世》發表了一篇文章,於文中強調了在談話中「適時停頓」的力量。
表達想法這件事,在亞洲社會的傳統氛圍中,還是比較不被重視的。多數時候,我們習慣選擇遵從、隱忍甚至退讓,將自己的真實情緒與需求隱藏,不願做太多的表達,有時以為這樣是善解人意,有時以為這樣就能避免糾紛,但事實並非如此。我們都忽略情緒是有攻擊性的,不願意表達想法的人,只是變相地在傷害自己,同時也讓人與人間的關係無法往更好的方向發展。
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或家人呢?他們總是喜歡說話說一半、留一半,或者明明心裡不舒服卻還是強顏歡笑。明明心裡有話想說,卻遲遲不敢開口;或者表面上說著一套,內心卻想著另一套。這種「嘴巴說的話」與「心中的期待」不一致,很多時候,我們都會不自覺地陷入「曖昧溝通」的困境。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《從說話洞察人心》中指出,我們總是期待對方能夠讀懂我們的心思,猜到我們沒有說出口的那部分話,卻忽略了對方並非我們肚子裡的蛔蟲。久而久之,這種不完整、需要揣摩的溝通方式,就成了導致誤會和矛盾的溫床。曾經遇過一對夫妻朋友,因為「曖昧溝通」而導致多年婚姻衝突不斷。
週四晚上,我為團隊帶來一堂溝通重磅小學堂,整整兩個小時,從最基本的溝通是什麼,到溝通心理學者主張的訊息的四種層面,到我自己獨家應用的溝通心法,我們很認真的探討為什麼「溝通」重要,並討論如何精進彼此的溝通,讓溝通能夠更順暢、更高效。溝通難,難於發話與接受百分之百同步。溝通是絕對的動態過程,絕對的因人而異,同樣的訊息內容會因遇到不同說話對象而不同。
聊天要怎麼聊?可以談到多深入?哪些話題人家沒提,你不能問?敏感話題要避開、交淺言深要留意,本篇文章簡單歸類,幫你避開談話雷區。
職場上,有時候真正困難棘手的,不在於工作本身,而是「人際關係」。一旦關係到「人」,往往會比想像得來得複雜。觀察身邊工作能力強的人,通常都具備強大的溝通與協調能力。他們懂得在關鍵時刻退一步,創造雙贏的價值。以下是職場上最忌諱的 4 件事,它比我們想像得還要重要,需要你提高警覺。